电热片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电热片厂家
热门搜索:
行业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

扭曲的强者追求日本莫走历史老路

发布时间:2020-07-13 15:26:48 阅读: 来源:电热片厂家

安倍晋三再次担任日本首相一年来的种种举动,让世界忧虑:他究竟要把日本带向何方?追溯历史,从明治维新至今,一百多年间,日本怀抱着强国追求几度调整国家方向。甲午战争使日本相信自己是亚洲最好的学生,日俄战争使日本相信黄种人可以打败白种人,但是它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带给世界尤其是亚洲的灾难,证明它的强国追求以霸权为指向,可谓错误至极。二战之后的经济奇迹使日本摆脱了卑微,重续领导亚洲的强国美梦,却没想到被美国一指掐灭。“失去的二十年”让日本更加寄希望于找回政治上强大的日本,只是这种片面、扭曲的强国追求,是不是正推动日本走上历史老路,已经遭到世界的强烈质疑。

5月15日,在日本东京,人们在首相府前举行集会反对解禁集体自卫权

从后进生到优等生:靠战争完成蜕变

历史的发展往往富于戏剧性,19世纪之前的1000多年间,日本一直以中国为师。但是,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野心膨胀,开始将魔爪伸向朝鲜,且尝试染指中国。其标志性的起点正是1894年的甲午战争。战争的胜利夯实了日本早已存在的“脱亚入欧论”和“优等生文化”。

日本文化评论家竹内好指出,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文化是追随西方的优等生模式。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《文明论概略》中说道:“如果想使日本文明进步,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”。与此同时,日本将“野蛮、愚昧”等标签贴在了亚洲身上。1885年,福泽谕吉发表了著名的《脱亚论》,指出:“与其坐待彼等(中国与朝鲜)昌明,共兴亚洲,莫若早脱其列,携手西洋诸国,待彼二国,则如西人即可。”日本公然把中国和朝鲜看作因循守旧的“劣等生”,寻求摆脱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,转而学习西方文化,走上和西方一样对外侵略的道路。

“脱亚入欧”思想直接主导了日本社会的文明开化,成为近代日本崇拜强者的一个思想文化符号。经过甲午战争,日本进一步确信自己是一名“优等生”,是可以与欧美平齐而坐的亚洲头等国家。

在1904爆发的日俄战争中,日本击溃沙俄军队。这样一场战争被日本宣扬为“黄种人对白种人的胜利”、“亚洲对欧洲的胜利”、“东方对西方的胜利”,使日本在世界坐标上扶摇直上,日本的野心进一步膨胀。它开始蔑视东方的弱者,并以东方强者身份对抗西方的强者,加快对外侵略的步伐。

1910年,日本正式吞并朝鲜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,日本借口向德国宣战,入侵中国山东,占领青岛及胶济铁路,并于此后不断加紧侵略中国,直至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。1941年,日本偷袭珍珠港,与美国开始了正面对抗。日本妄图以所谓“解放”的名义,把西方势力赶出亚洲,建立以日本为核心的亚洲秩序。

综观近代以来的日本战争史不难发现,支撑日本强国追求的“优等生”文化,实际上来自于西方的霸权主义思维,而且日本的所作所为比西方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
从战败的卑微到新世纪的彷徨:日本路在何方

1945年,日本尝到了疯狂战争的恶果。但是,随着美国对日政策从压制转向扶植,日本借助美国“特需经济”,快速步入高速增长期,创造出世界级的经济奇迹。日本开始重拾“优等生”的自信,努力改变战争狂魔的形象。为此,日本加强对外经济与文化战略,通过官方开发援助、联合国维和行动、公共外交等方式,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较好的国际形象。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的约10年时间里,中日两国也迎来了一段蜜月期。

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,随着日本陷入“失去的二十年”,日本民族主义开始重新抬头。以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和政治人物石原慎太郎的著作《日本可以说不》为代表,一批鼓吹日本提高话语权的声音开始活跃起来。日本评论家长谷川庆太郎当时出版《别了,亚洲》,再次提出要和除韩国之外的亚洲国家诀别。不少日本人认为,日本将重新回归世界强者身份的圈子,日本文化的优越性及其独特性开始成为一个广泛的话语模式。只是由于当时日本政府尚且保持着清醒的头脑,日本社会也没有为右翼思想提供支持,因此日本没有走向否认历史、与邻国交恶的境地。

但是,新世纪以来,追求政治大国、军事大国的呼声逐渐成为日本政坛的主流声音。从参拜靖国神社到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,从追随美国向海外派兵到解禁武器出口,日本开始明确地将政治大国作为整个国家的追求。与这一系列举措相对应的,是日本推出的所谓“普通国家论”“正常国家论”的论调,其目的就是要打破“武器出口三原则”,修改和平宪法,扩大日本的战略空间。在日本看来,战后国际秩序是限制日本的精神枷锁。

2006年,安倍晋三第一次担任首相时,就曾提出“亚洲自由之弧”的价值观外交战略。第二次上台后,安倍试图通过更强硬的手段,继续推行包含“军事正常化”在内的“正常国家”改造步伐。为此,他宣扬“侵略未定论”,故意乘坐编号为“731”的日本战机,参拜靖国神社,决心修改日本和平宪法,试图以否定历史的方式找回强大的日本。

即使面对外界质疑和国内接连不断的声讨,日本政府仍在继续增强军事和政治力量,加强日美同盟,打破战后国际秩序。与此同时,日本执政者的历史观越来越扭曲,在与邻国的领土争端中越来越咄咄逼人。这不能不让人警惕。20世纪中期日本法西斯势力的崛起,就加速于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。日本会不会在经济困境面前,再次选错方向,关乎东亚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安全。

综观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,日本经历了脱亚入欧、称霸亚洲的近代疯狂,又从经济奇迹中重拾“优等生”的自信,进而谋求摆脱战败国的身份,成为政治大国。但是,美国的打压掐断了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道路。日本没有反思其困境的缘由,推动独立自主的外交和政治路线,反而延续“与强者为伍”的思维惯性,继续依赖美国的支持,向西方靠拢。由此暴露出的身份错位和难以改变的“优等生”文化,注定日本在亚洲社会中的尴尬位置。要结束在国家方向上的彷徨与危险趋势,日本必须纠正其错误的历史观,改善与邻国的关系,以积极、开放的姿态融入亚洲,而非以“优等生”的歪曲优越感,谋求亚洲领导权。(半月谈记者 张京品)

相关评论:“围堵中国”是自信不够狂妄凑

美日两国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一唱一和,对华掀起舆论“围攻”。另据日本媒体报道,即将召开的七国集团峰会在声明中将“点名”批评中国的海洋活动(是否真的如此,我们拭目以待)。有媒体据此认为,一场“围堵”中国的大战略已经开始。

“围堵”也就是遏制。现今的美日对华政策是否在本质上可以归结为“遏制”,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,至少美日官方否认。但是,“围堵”也好,“遏制”也罢,或者用别的什么词,美日对华政策和涉华言行中包含的对华防范、牵制甚至遏制的成分却是明显的。

安倍履新后,借助各种机会在钓鱼岛、南海、军事等不少议题上渲染“中国威胁论”,用日本媒体的话说就是极力构建对华“包围圈”,开展围堵中国的外交。美国在将对外战略重心转向亚洲之后,公开支持日本对钓鱼岛的“施政权”,并由美国总统出面数度重申《美日安保条约》适用于钓鱼岛,借助美日同盟对中国进行吓阻。美国还在南海问题上屡次发声,搞很多不是“选边”胜似选边的小动作,为越南和菲律宾撑腰,把中国描绘成挑事者。

透过表象看本质,美日对华之所以“出言不逊”和“联合围堵”,根本原因有两点:一是对华战略焦虑。中国这些年崛起不断累积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,着实让美日有些不适应。二是各自战略盘算。美国把中国视为自己维持霸权的最大潜在威胁,可为本身的战略调整乃至国防预算的增减与分配找到有效理由。安倍则把中国当做其实现恢复日本往日“辉煌”梦想的最大“绊脚石”,又当做其修宪强军的借口。

历史和现实昭示,要“围堵”中国注定头撞铁墙。历史上,一些大国崛起时,一般都遭遇过围堵。现在中国壮大了,被“围堵”似乎是“情理之中”。当然,中国被“围堵”也不是头一次。新中国刚成立时,西方国家就对华进行严密封锁。但中国没有垮,反而冲破重围,开辟了国内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新天地。现在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依然复杂多变,但遭遇的“封锁”今非昔比,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已经十分紧密,同美日的关系中“围堵”与“反围堵”并不占据主导地位。今天的美日两国,一个被层出不穷的国际问题搞得焦头烂额,一个自身经济增长乏力而底气不足,要“围堵”中国恐怕都力不从心。借助更多外力呢?它们可以去拉拢圈子,但亚洲国家不可能集体被绑架,七国集团同样如此——很多国家还想着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。事实上,即便美日内部,对“围堵”中国也不完全意见一致。

更为重要的是,一方面,中国代表的是上升的力量和国际正能量,中国的崛起不同于以往一些大国的强势、血腥崛起,中国选择和平发展道路是真诚的,尽管一时还被美日等少数国家诋毁,但“路遥知马力,日久见人心”,中国对和平发展有着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,不会因一时一事或某些人、某些国家的言论而受到影响;另一方面,美日对华“围堵”,更像是实力地位相对下降之后一种焦虑情绪的反映,表面上在涉华国际舆论上能够呼风唤雨、吸引眼球、占据上风,实质上反映了对自身实力和影响的不自信,所谓“自信不够,狂妄来凑”。

当对手焦虑的时候,中国更要冷静。要分清他们是虚张声势,还是已然开始行动。如是虚张声势,天边总会出现乌云,风一吹就会散。如是已经开始行动,中国也只好奉陪。(人民日报海外版/华益文)

宣城制作西服

时尚小制作西服

达州工作服订做